小编今天整理了一些温州出了什么文人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本文目录一览:

北京大学前身为京师大学堂,清华大学前身为清华学堂。
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1898年7月3日正式创办,孙家鼐为首任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即校长)。清华大学前身清华学堂1911年4月29日正式开学,第一任校长是唐国安。
北京大学前身简介:
1898年6月,
光绪帝
颁布《明定国是诏》推行“戊戌变法”,诏书中强调“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7月3日,
光绪皇帝
批准了
梁启超
起草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正式创办京师大学堂。
任命命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孙家鼐为首任管理大学堂事务大臣(管学大臣),许景澄任中学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任西学总教习。
清华大学前身简介:
16教育网
1911年4月9日,
清政府
批准将游美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并订立章程。4月29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开学。1912年10月,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归
北京政府
外交部管辖,面积450余亩,校园建筑体现出“中西文化,荟萃一堂”的特点。
扩展资料:
清华大学创建背景:
1900年6月,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签署
《辛丑条约》
,赔偿白银4.5亿元,历史上被称为“
庚子赔款
”。1904年,美国称收到的赔款“原属过多”,可以用来““退款办学”。1908年,中美两国经过多次讨论,决定了退款办学相关事宜。
1906年,美国
伊利诺伊大学
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美国总统的
备忘录
中写了一段话,反映了美国退款办学的真正目的:“现在一定能够使用最圆满和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这就是说,使用那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
中国领袖
的方式。”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可靠。”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清华大学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北京大学

温州出了什么文人
林斤澜(1923---),浙江温州人。建国后先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室、北京市文联及作协工作。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至1963年已出版有短篇小说集《春雷》、《山里红》,特写集《飞筐》和话剧集《布谷鸟》。新时期以来致力于短篇小说创作,结集有《石火》、《十年十癔》、《矮凳桥风情》及《林斤澜小说选集》。其中《头像》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林斤澜的《矮凳桥风情》系列小说,以故乡温州的家乡人和事为题材,融现实生活的变动和民间传说的叙说为一体,描绘了一幅幅梦幻般变化着的温州风俗画面:千里地外都知道有个两三年里就发起来的矮凳桥全国纽扣集散市场,镇上有一条六百家商店三十家饭馆的街道和又绿又蓝非绿非蓝的如幔之溪,从憨憨跑供销扯到空心大好佬讲的黑胡须白胡须憨憨造楼的传说,鱼圆店女店主溪鳗与传说中的美丽水妖互相游移……。林斤澜这些温州风味小说的特征,首先是传说性。这些“并不是作者家乡改革开放的诸人事的实写,而是一种‘当代传说’,它在发生的一刹那已和其他传说一样,成为物换星移、沧海桑田的历史上的又一则故事”。其次是迷幻性,似散非散的旧梦和将信将疑的新梦纠合在一起,亦真亦幻的场面和时远时近的传说搅和在一起,给作品造成了奇异的迷幻境界。然而它却使人不仅能感觉到混沌体的生活和“模糊美”的存在,还能感觉到其中闪烁着的现实与历史双重复合的文化审视和思考,可以触及到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深层的某些东西。第三是寓言性,“矮凳桥世界是一个寓言的世界,它讲述着一个关于历史的过去与明天、关于认识过去与明天、关于拯救过去和走向明天的寓言。” 林斤澜同汪曾祺—样,是新时期里少有的专心致志于短篇小说创作且功力深厚的作家。他的小说,以结构和语言见长。就其结构而言,精致缜密而又奇巧多变。情节并不繁复,但往往奇峰突起,跌宕生姿,虚实相生,呈现出反正相符、表里烘托的审美特征。作者在具体组织和裁剪素材时,十分注意主次详略、疏密远近、高低藏露的艺术处理,细节也都精心筛选过。他的作品语言,无论人物的语言还是作者的叙述语言,都很简洁凝练。在《十年十癔》里,“京味”较浓,颇为练达;而《矮凳桥风情》里,则有意融人了温州土话,似更喧腾。林斤澜的作品也的确有点涩,但耐人咀嚼。 沈迦,男,1969年5月出生于温州市。1991年毕业于杭州大学新闻系
新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
浙江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获
工商管理硕士学位(EMBA)。曾任《温州日报》社记者、编辑,后辞职创办温州市里仁电脑有限公司,现任上海市里仁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曾荣获第七届温州市“十大优秀青年”、2003年温州市“十大数字人物”等称号。2004年入选温州市“新世纪5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选。 主要从事
中文信息、网络传播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与父亲沈克成教授一起发明了汉字表音码(又名沈码),在软件界有一定的影响。该编码1993年在首届全国科学技术博览会上荣获“科技创新奖”,是全国青少年计算机等级考试指定输入法。近年来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并已出版(包括主编与合著)下列专著: 《表音码汉字输入法应用手册》 (浙江科技出版社) 《沈码一日通》 (上海科技出版社) 《沈码汉字输入法》 (机械工业出版社) 《汉字部件学》 (机械工业出版社) 《文化人换笔》 (
东南大学出版社) 《汉字简化说略》 (人民日报出版社) 《功夫中文商务
汉语教程》 (东方影音出版公司) 《功夫中文小丛书》 (中国市场出版社) 《温州话》(宁波出版社) 姜立夫是温州最早的“洋博士”,美国哈佛大学数学博士。民国时期曾任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所长。据说那时数学所正式研究员仅三位,其他为兼职研究员或工作人员,三位研究员中两位是温州人,即姜立夫本人和苏步青,另一位是华罗庚。
南开大学数学系、岭南大学数学系均为姜立夫先生创办。 苏步青,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理学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系主任、教务长,《中国数学学报》主编,一九五二年调
复旦大学任数学系教授、数学研究所所长、副校长、校长及名誉校长。他创立了微分几何学派,系著名的数学家。 谷超豪,莫斯科大学科学博士。历任浙江大学数学系讲师、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主任、数学研究所所长、副校长兼研生院院长。后调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 姜伯驹,著名数学家姜立夫哲嗣,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曾任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数学科学院院长、北京数学会理事长。系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在拓朴学研究上有杰出的成就。 李锐夫,英国剑桥大学毕业。历任复旦大学教授、
暨南大学教授,后任上海华东师大数学系教授、主任、副校长兼上海高教局副局长,系著名数学家和
数学教育家。 还有杭州大学数学系主任白正国,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数学系主任杨忠道;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主任、校长陆善镇;杭州大学数学系主任兼研究生院院长王兴华等。 一地(温州)一校(温州中学)出如此众多的数学巨擘,在国内外均属罕见,温州的“数学家之乡”并非虚名。 数学是温州的强项,其他学科也不差。伍献文,巴黎大学理学博士,曾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兼武汉分院院长,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著名的水生生物学家。在葛洲坝工程和世界最大的
水利工程—三峡工程上马前进行论证时,曾有不少人提反对意见,其中一条主要理由是这工程会破坏长江的生态,鱼类的廻游繁殖成了问题。特别是有活化石之称的中华鲟将会灭绝。伍献文先生作为鱼类专家,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解决了这一问题,并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支持了这两个伟大工程的建议。 张肇骞,中国科院生物家,植物研究院所所长。张鋆,美国哈佛大学医学博士,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兼医学研究院院长,
中国医科大学教授、系主任。曾勉,法国蒙不利亚大学生物学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所长。王国松,美国康乃尔大学电机工程硕士、
哲学博士、曾任浙江大学副校长、代校长。李启虎,中国科学院院士
声学研究所所长。戴金星,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业部常委,著名的
地质学家。伍荣生,中国科学院院士,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系主任、著名的气象学家。孙义燧,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
天文学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著名的天体
物理学家。张淑仪,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声学研究所所长,著名声学家。施立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动物研究所所长,著名生物学家……这个名单继续下去,可以写得很长很长,他们都是知名的学者,各自研究领域的权威。 至于作家、文学家、艺术家就更多了,郑振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文学研究会主要成员,《小说月报》主编,曾任暨南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教授。解放后历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文学所、考古研究所所长。著名的文学家。夏鼐,英国伦敦大学
考古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夏承焘,一生研究词体,词律和词史,被誉于“一代词宗”。赵超构,《新民晚报》社社长,全国晚报协会会长。还有旅居台湾的马星野,台湾中央日报社社长。林尹,台湾“中华文学协会”会长,“中国文字学会”理事长。旅居香港的王书林,
香港中文大学筹备委员会主任。南怀瑾,著名学者、哲学家,美国维吉州东西方文
化学院院长。王季思,
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戏曲家。苏渊雷,华东师大教授。周予同,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还有诗人梅冷生、唐湜、莫洛、吕人俊、叶坪、高崎……;作家林斤澜、黄宗英、金江、叶永烈、渠川、何琼玮、戈悟觉、张思聪、杨奔……;画家、书法家马孟容、汪如渊、方介堪、马公愚、张光、徐启雄、林羲明、周昌谷、陈天龙、赵瑞椿、林剑丹、谢振瓯、黄加善、汪廷汉、马亦钊……好了,可以打住了,如果继续写下去,这个名单还会有很长,不同的学科、艺术门类、文学品种,温州人作为带头人的还有不少呢,再写“闲说”成了“忙说”了。
麻烦采纳,谢谢!

冯巩的爷爷是干什么的
16教育网(https://www.ts16z.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冯巩的爷爷是干什么的的相关内容。
冯巩的爷爷是名噪一时的实业家。
在舞台上,冯巩往往表演的是小人物,但是他真正的出身却和他的舞台形象截然相反,冯巩的太爷爷是担任过民国大总统的冯国璋,而冯巩的爷爷,也就是冯国璋第三子冯家遇,更是名噪一时的实业家。
冯国璋的历史评价毁誉参半,虽然他立过一些功劳,但是终究还是一个旧军阀,但是冯家遇的性格却完全不像人们印象中飞扬跋扈的军阀少爷,大多数见过冯家遇的人都评价他是文质彬彬,如书生般斯文,而且极少和别人谈起自己的家世,非常低调谦逊。
在长大之后,冯家遇进入了北洋武备学堂学习,这所学校正是由他父亲冯国璋创办的,但是冯家遇最后并没有和父亲一样投身行伍。几年后,冯家遇得到了一个公派留学的机会,目的地是德国,而冯家遇所学习的专业是冶金工业。
后来在中国已经面临重大未危险时,所以冯家遇脱下西装,重新穿上长袍马褂,来表明自己虽然有留洋的经历,但永远都是中华子孙,同时他将膝下的几个子女分别送到燕京大学和辅仁大学,要求他们学习实业技术,将来继承他实业救国的理念,
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候,冯家遇表现出了一个中国企业家的气节,他倾尽所有,支援抗日,维护着民族企业的发展,并将大量的家产用于支援抗日,不畏强权威胁,在各地奔走,呼吁民族团结。
以上就是16教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16教育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16教育网:
www.ts16z.com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