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9 20:59:12 | 16教育网
序号 名称 省份 985 211 双一流
1 北京大学 北京 是 是 是
2 清华大学 北京 是 是 是
3 复旦大学 上海 是 是 是
4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 是 是 是
5 浙江大学 浙江 是 是 是
6 国防科技大学 湖南 是 是 是
7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 是 是 是
8 南京大学 江苏 是 是 是
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 是 是 是
1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 是 是 是
11 同济大学 上海 是 是 是
12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 是 是 是
13 东南大学 江苏 是 是 是
14 武汉大学 湖北 是 是 是
15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 是 是 是
16 哈尔滨工业大学 黑龙江 是 是 是
17 西安交通大学 陕西 是 是 是
18 南开大学 天津 是 是 是
19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是 是 是
20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是 是 是
21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 是 是 是
22 中山大学 广东 是 是 是
23 天津大学 天津 是 是 是
24 厦门大学 福建 是 是 是
25 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 是 是 是
26 四川大学 四川 是 是 是
27 西北工业大学 陕西 是 是 是
28 山东大学 山东 是 是 是
29 重庆大学 重庆 是 是 是
30 中南大学 湖南 是 是 是
31 吉林大学 吉林 是 是 是
32 湖南大学 湖南 是 是 是
33 兰州大学 甘肃 是 是 是
34 大连理工大学 辽宁 是 是 是
35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 是 是 是
36 东北大学 辽宁 是 是 是
你好,很高兴可以回答您的问题,希望可以给你带来帮助。
旧有“985工程”和“211工程”,今有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与前者不同的是,“双一流”政策采用的是动态调整政策,这也意味着,每一轮的评选都会有高校的变动。发展不太好的高校可能会在名单中“出局”,成果突出的高校也会在第二轮评选中“上车”。那么,在第二轮双一流评选中,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又会有怎么样的变化?
在第一轮双一流评选中,共有42所高校入选世界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其中,包括36所A类院校和6所B类院校。除新晋高校郑州大学、云南大学和新疆大学之外,其余39所均为原985工程建设高校。值得注意的是,原985高校湖南大学、东北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云新郑”一同进入B类。
从各类高校排名和科研成果来看,湖南大学和东北大学完全有媲美一流大学A类高校的实力,并且相比于其余四所B类高校来说,整体实力明显占据优势。因此,在第二轮评选中,两校有很大可能升A。另外,“最强双非”中国科学院大学也有很大可能在第二轮评选中直接进入A类,因为除了“Top2”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内地高校无出其右。
由于“双一流”采取的是动态调整政策,因此,可能也会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第二轮评选中出局。综合来看,三所新晋一流大学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退出一流大学的可能性不大,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重庆大学则会有可能降为B类。因为,无论是学科评估还是科研成果,重庆大学的表现并不是很好。
事实上,在“双非”高校中,同样有很多实力不俗的重点院校。如果说哪些高校有希望在第二轮“双一流”评选中“上车”,小编认为以下两类高校最有可能:
第一类就是影响力很大的行业类高校,这部分高校尽管学科规模不大,但是某些学科实力很强。比如华东政法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等。小编认为,上述五所高校进入一流学科的希望很大。尤其是华东政法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第二类就是综合性的重点高校,这部分高校的区域影响力很大,学科规模比较齐全,综合实力很强。比如:燕山大学、山西大学、江苏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深圳大学、湘潭大学等等。除此之外,一些新兴高校也有可能入选一流学科,比如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
结语:“双一流”推出之后,我国内地高校整体发展迅速。动态调整政策也给了其他高校更多的机会,同时也会提高双一流高校之间良性竞争的积极性。对于第二轮“双一流”评选,小编认为会有两到三所高校进入一流大学A类,一到两所高校降为B类,并会有多所高校获评一流学科。不知道你怎么看?
16教育网(https://www.ts16z.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211大学全部名单一览的相关内容。
截至2022年,我国的 211大学全部名单一览:
1、北京(26所)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音乐学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体育大学。
2、江苏(11所)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
3、上海(10所)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理工大学。
4、陕西(8所)
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长安大学。
5、湖北(7所)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6、四川(5所)
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
7、黑龙江(4所)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
8、广东(4所)
9、湖南(4所)
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师范大学。
10、天津(4所)
11、辽宁(4所)
12、吉林(3所)
13、安徽(3所)
14、山东(3所)
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15、重庆(2所)
重庆大学、西南大学。
16、福建(2所)
厦门大学、福州大学。
17、新疆(2所)
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
18、浙江(1所):
浙江大学。
19、江西(1所):
南昌大学。
20、河北(1所):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21、山西(1所):
22、内蒙古(1所):
23、河南(1所):
郑州大学。
24、广西(1所):
广西大学。
25、云南(1所):
云南大学。 16教育网
26、贵州(1所):
贵州大学。
27、甘肃(1所):
兰州大学。
28、海南(1所):
海南大学。
29、宁夏(1所):
宁夏大学。
30、青海(1所):
青海大学。
31、西藏(1所):
西藏大学。
以上内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