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有小伙伴私信询问请问现在广州的高考制度是怎么样的?相关的问题,今天,16教育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请问现在广州的高考制度是怎么样的?
从2007年起,广东数十万考生将实行新的高考模式,与现行高考制度相比,新方案体现三大不同:文理分科考试,文理分科划分录取线;高考计分方式将由标准分改为原始分;考生综合素质评价将被列为高校录取时的重要参考指标。
高考新方案中,考生可分文科或理科分别选择考试科目。必考科中的数学科分为“数学(文科)”和“数学(理科)”;指定选考科分为“文科基础”和“理科基础”;任选考科目按文科(历史、思想政治、地理)理科(物理、
化学、生物)分为两大类,考生在每类中任选考。录取时分别按文科理科划分录取分数线。
考试科目的组合按高校招生专业分为文科、理科、体育与艺术4类,有利于中学按新课程方案充分开设选修课,学生根据个性特长和职业发展意向选择学习内容,形成个人修习计划。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自主发展意识和创新精神提供了空间。
语文、数学、外语3个必考科目,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专业选考科目的考试内容都包括共同必修和选修内容,对于学生在能力、适应性、兴趣和职业发展意向等多样化发展和促进各中学课程建设的特色形成具有重要引导作用。
文科基础或理科基础考试内容都包含了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学科的共同必修课内容,即使是倾向理科发展的学生,也必须学习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目;倾向文科发展的学生,也必须学习科学领域的科目,从而有利于防止中学生过早偏科,防止倾向文科发展的学生缺乏科学素养,倾向理科发展的学生人文素养不高等问题,防止中学“考什么学什么”的倾向。
文科基础的考试内容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课程标准的必修课程(部分)内容;
物理学科课程标准的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物理2和选修1-1模块;化学学科课程标准必修课程的化学1、化学2和选修课程的化学与生活模块。其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的内容占分值70%,物理、化学、生物的内容占分值的30%。全部采用选择题。
理科基础的考试内容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课程标准的必修课程(部分)内容;物理学科课程标准的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物理2和选修2-1模块或选修3-1模块;化学学科课程标准必修课程的化学1、化学2和选修课程的化学与生活模块或化学与技术模块。其中物理、化学、生物的内容占分值70%,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的内容占分值的30%。全部采用选择题。
专业选考科目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各科的考试内容包括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必修课程(部分)内容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普通高中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的通知》(粤教研20057号)中指定的选修课程(部分)内容。
外语口语、体育术科、音乐术科、
美术术科考试内容另定。
录取分数线分数形式
文科类、理科类专业按5科考试成绩合成的总分为依据进行录取,各科成绩用卷面原始分呈现,总分用各科卷面原始分累加。即每位考生的总分由3+文科基础或理科基础+1门X科组成。
外语口语成绩不计入总分。
体育类、艺术类专业按4科文化课的考试成绩合成的总分和术科成绩为依据进行录取。各科文化课成绩和术科成绩分别用原始分呈现,文化课总分用4科文化课卷面原始分累加。即每位考生的文化课总分由3+文科基础或3+理科基础组成。
科目设置
考试科目设置为: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
“3”为必考科目,指语文、数学和外语(含听力,下同),其中数学分为数学(文科)和数学(理科)。
“文科基础”指报考文科类专业考生所需具备的基础,为指定选考科目。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内容。
“理科基础”指报考理科类专业考生所需具备的基础,为指定选考科目。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内容。
“X”为专业选考科目,有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音乐术科、美术术科、体育术科等9门学科。

我是2011年广东高考的考生,现在要文理分科,我该怎么选择?
我今年才考完大学,现在选专业呢。从网上查了一些资料,大多数都反映文科毕业生不好就业。我当初文理分科时若选文就能进A类实验班,但我还是选择在理科C类普通班。而且我当时文科成绩也很高。我是想说:理科绝对是比文科有前途的(你要当老师那就另论了)你说理化不好,那没关系,物理可能很吃力,但化学等你到高考复习时就会发现:提分是很快的。而且理科生决战高考的是生物。(语数外一般很难拉开分,主要看理化生)生物之所以很多人学不好,是因为刚开始学以为很简单,对它不屑一顾(象我就这样)如果你刚开始就很努力,那一定会学的好。再有,你说你对文科兴趣较理科差,那劝你跟着兴趣走。最后祝你学习顺利。

广东2009届高三学生复读的一些问题
16教育网(https://www.ts16z.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广东2009届高三学生复读的一些问题的相关内容。
可以这么说,有钱那都可以报,不过最好别过了9月1号!
高考 考试制度采用笔试方式。考试科目根据个人选择而不同。必考内容为语文、数学和
英语。其他科目的考试方式分别为:
江苏:使用“3 2”方式;
广东:使用“3 X”方式;
上海:使用“3 X”方式
其他地区:使用必考科 文科综合或必考科 理科综合;
部分课改地区(2007年施行):使用必考科 文/理科综合+整体综合(包括音乐美术等科目)。
文理分科制
在恢复高考之后的很长时间内,都在实行这种考试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学生一般从高中开始分文、理料。文理分科制的优点是:从均衡学科知识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在自己所选的领域(文科或理科)中不偏科,全面发展,尽可能扩大自身的知识面。文理分科制的缺点是:学生在这种考试制度下所负担的功课压力过大,学生只是一味地死读教科书,很少涉猎课本以外的知识,而且容易偏科。因此,中国大陆对这种考试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了“3 X 1”考试制度。具新课改要求,目前大陆部分地区不化分文理,改为选择“文理倾向”,发展学生整体素质,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出现众多问题。
“3 2”考试制度
“3 X”的考试制度即是在“3 2”的基础上实行的改革。
“3 X”考试制度
这是中国大陆为实验教育体制改革实行的实验,在广东和河南进行。“3”指语文、数学、外语为每个考生必考科目,“X”指由指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从文科、理科2个综合科目中选择一个或两个考试科目。
“3 2 X”考试制度
这是江苏省权衡其他考试制度于2003年实施的具有试验性质的高考制度(2004年仍然使用)。
“3”即语文、数学、外语。
“2”为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学科中学生根据自己兴趣任选两门。
“X”为理科和文科综合考试,不记入总分,仅供高校录取时参考。
“3 X 1”考试制度
这是中国大陆课程改革的一部分。“3”指语文、数学、外语,是每个考生的必考科目;“X”指由指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从文科、理科2个综合科目中选择一个考试科目。“1”指基本能力测试,包括高中毕业生应具备的适应社会生活的知识、技能与素养。这一项考试制度在2007年的高考中将首次在四个省实行。但据了解,这项改革没有对原来的状况产生多少改变。
文科、理科综合
文科综合是指在一份考试试卷中包括历史、政治和地理科目的内容。理科综合是指在一份试卷中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科目的内容。考生在高中一年级下学期、高二或者高三(分科时间由各学校自行掌握)开始选择攻读方向。
高考 记分制度原始分制度
一位考生某门高考课程的原始分,是他在该课程试卷上按评分标准所评得的卷面分数,其本质是答对率。高考成绩通知单是报告该生的各科原始分和由各科原始分累加而得的原始分总分。
主要缺点:
1、原始分制度没有揭示考生成绩在考生团体成绩中的位置。
2、由于各科命题难度不同,导致各科原始分之间不能直接比较,造成分数解释上的困难。
3、由于各科命题难度不同,各科原始分相加不合理。
标准分制度
标准分制度是根据教育测量学理论建立的一套有关分数报告、分数解释和分数使用的制度。它向考生报告各科标准分及百分等级,报告总分(改称综合分)的标准分百分等级。各科标准分及百分等级获得方法是:
1、把考生各科的原始分在全省考生属类别团体(如理工类、文史类)中从高到低排序。
2、算出每一个原始分以下的考生占团体考生总数的百分比。这个百分数就称为百分等级。
3、由每个原始分的百分等级查正态分布表,找出它在正态分中对应的正态分数。
4、按正态分数给出标准分:如果正态分数是正态分布的平均值,则报告该原始分的标准分为500分,如果正态分数比正态分布的平均值大1个标准差,则报告该原始分的标准分为600分,比平均值小1个标准差,则其标准分为400分。一般地,正态分数距离正态分布平均值±X个标准差时,其标准分为500±100X分。按正态分布原理,规定标准分在100~900分之间。
5、考生的综合分是反映每位考生各科综合水平的指标,它的获得方法是把考生各科的标准分相加后,按其和的大小从高到低排序,和上述方法一样确定其百分等级和标准分。
主要优点:
1、标准分的大小,既表明考生水平的高低,也表明该生在考生团体中的位置的高低,考生可据综合分的百分等级对照录取率知道自己是否上各批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可录取到哪类学校。
2、各科标准分都表示考生各科在同一团体中的位置,故可据标准分大小直接比较考生的各科成绩水平。同时还能据标准分对各中学进行该年的高考成绩评价。
3、各科标准分的参照点(超过50%考生得500分)和单位(1个标准差为100分)一样,具有可加性。这就克服了原始分缺陷。
最后一个沿用标准分制度的广东省已于2006年高考后取消该制度,并将在2007年高考中采取原始分制度。
名!不过还是别过了9月1号!
16教育网以上就是16教育网小编整理的内容,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内容敬请关注16教育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16教育网:
www.ts16z.com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