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6-11 18:53:55 | 16教育网
中国传媒大学就业状况
中国传媒大学致力于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建校50多年来,学校培养了大批广播电视领域高层次人才,为党和国家的传媒事业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的知名学府”。
社会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给予了较高评价。我校毕业生以“专业特色明显,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等特点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近几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整体需求旺盛,大部分专业供需比稳定在1:4以上,近年新增专业也有较好的就业前景,每年就业的毕业生中有80%的比例进入全国各地的省、市地区的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电影等传媒机构及相关行业,其中很多毕业生已成长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力量。
中国传媒大学学校介绍:
中国传媒大学概况
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是一所以信息传播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是我国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出版、报刊等高层次传媒人才的摇篮和科学研究的基地。学校学科实力雄厚,办学条件优良,在广播影视艺术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国传媒大学概况人才培养
50年来,为全国广播影视系统及信息传播业培养输送毕业生近6万人,培训在职人员34万余人次。形成了一支从领导干部到专业人员的骨干队伍,不少人已成为著名的记者、编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导演、编剧、制片人、翻译和高级工程技术专家。校友遍布全国各地及世界70余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传媒大学院系设立
学校设新闻传播学部、影视艺术学部和理工学部;新闻传播学院、电视学院、国际传播学院、广告学院、媒体管理学院、社科学院、影视艺术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动画学院、录音艺术学院、文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理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等14个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现代远程教育中心等3个成教机构。学校下设新闻学系、传播学系、电视系、编辑出版系、广告学系、广告设计系、公共关系系、国际传播系、国际关系学系、英语语言文学系、外语系、经济管理系、公共管理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法律系、社科系、文艺系、导演表演系、广播电视文学系、摄影系、美术系、播音系、应用语言学系、录音艺术系、录音技术系、动画艺术系、动画技术系、中国文学系、语言文化系、通信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系、广播电视工程系、科学艺术系、自动化系、应用数学系、光电学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软件工程系等38个系;开设68个本科专业。学校还在南京开办1个独立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教育模式
学校利用函授、夜大、现代远程教育等多种模式,为信息传播领域提供全方位继续教育服务。学校在全国建了31个继续教育分院和函授站;利用国家有线电视光纤干线网,在全国25个省建立了28个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在读函授、夜大生9800余人,网络大学生6500余人。学校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留学生教育,年接收不同国家和地区留学生1000余名。
中国传媒大学教学建设
学校拥有一批国内先进的专业实验中心(室),如:电视节目制作实验中心、广告图文创意制作实验中心、广播节目制作和播出系统实验中心、广告影视制作实验室、声频测量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语言学(播音)实验室、普通话水平测试实验室、广播电视数字化工程中心、有线电视实验测试中心、电视直播室、广播直播室等。拥有先进的多媒体校园网、有线电视数字传输网、现代远程教育网和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网,为科学研究和教学实验提供了良好条件。图书馆藏书103万册,音像资料50万余盒,报刊3000多种,电子报刊8000多种,努力建成以信息传播为特色的现代数字图书馆。学校的科学研究在全国广播影视学术领域居于领先地位。学校设传媒发展研究院和信息科学技术研究院,附设研究中心(所)41个。拥有1个全国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
中国传媒大学主办及编撰
学校主办《现代传播》、《当代电影》、《电视艺术》、《信息科学与技术》、《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编撰《中国广播电视年鉴》、《中国广告作品年鉴》、《IMI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年鉴》,经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和中国传媒大学音像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合作交流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文化和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合作创办新专业、培养学士、硕士和博士,教授讲学、共同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联合制作节目等形式,同五大洲近50个国家的16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广播电视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学校为国际高校影视联合会正式会员。
中国传媒大学办学宗旨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遵循“根植广电系统,依托传媒界,面向全社会开放办学”的思路,逐步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与广播影视事业鱼水相依的行业特色;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开放式的办学特色;多学科兼容,相互交叉渗透,充分体现综合优势的学科特色;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育人特色。学校的校训是:“立德、敬业、博学、竞先”。学校发展的总目标是:从2003年起,争取用20年时间,把中国传媒大学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知名的高水平传播大学,成为传媒界人才培养与人才信息交流中心、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中心、节目制作与节目交流中心、文献信息资源汇集与发散中心。
16教育网以上就是16教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16教育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16教育网:www.ts16z.com